我爱汽车网

汽车空气动力学发展的历史阶段是什么

汽车空气动力学发展的历史阶段探究

汽车,这个曾经只被少数人掌握的交通工具,如今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了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汽车空气动力学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推动了汽车性能的不断提升,更在汽车工业的设计和发展方向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第一阶段:借鉴与初探(1886年-1940年代)

汽车的诞生可以追溯到1886年,德国人卡尔·本茨将一台单缸汽油发动机安装在一架三轮车上,这标志着汽车元年的到来。在最初的阶段,汽车的发展并未与空气动力学有太多的关联。随着飞机和船舶的快速发展,它们的空气动力学设计开始对汽车设计产生影响。

1904年,德国人普朗特提出了边界层理论,开启了现代流体力学之路,并极大的促进了空气动力学的发展。在这个阶段,汽车和空气动力学的交汇看起来并没有那么连续而延绵。早期的汽车空气动力学发展实则缓慢而曲折,并伴随着市场的长久冷落,也充满着许多不确定性。

成熟的理论成型之前,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飞机和船舶都能找到可以模仿的对象——鸟和鱼,而汽车则找不到合适的参考,于是退而向航空和船舶领域借鉴。19世纪末期到1920年代是电动车发展的一个小高峰。当时内燃机技术还很落后,行驶里程短,故障多,维修困难,因此电动车在这一时期被普遍认可。而在那个年代,检验汽车性能最好的办法就是刷比赛,谁又突破了极速也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人们也逐渐认识到风阻对极速的影响。

第二阶段:战争与科研(1940年代-1980年代)

一切在二战时期发生了改变。虽然战争对于人类生态而言是场灾难,但对于人类的工业发展历程、无论是军事还是民用工业,也都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而对于汽车上的空气动力学应用及设计水平,同样如此。

二战前,由匈牙利工程师Paul Jaray(保罗·贾雷)提出的“最小阻力体”概念在汽车上得以小范围应用,其实际应用效果是明显的,这也得益于风洞设施的建成。在为飞机提供优异的空气动力学设计之余,也让这种设计理论下放到了汽车工业领域。所以在二战前,这种潮流已经如雨后春笋般被很多车企接纳和采用,当中最为知名的就是Tara T77(Cd 0.36)和T97,克莱斯勒Airflow及标致402(设计师是Jea Adreau, Cd 0.28),至于其他车企,例如Bugai Type 57、Fia Topolio、Simca 5、Pahard Dyamic所采用的巴洛克式曲线也很有名气。

世界经济危机还没完全康复,30年代末又进入了纷乱的二战。到了1940年代前,民用汽车工业的发展陷入了停顿。不过,二战前的各种基于“最小阻力体”概念诞生的设计流派慢慢开始汇聚,并孕育出了一种名为“浮桥式”的设计,并在二战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了车身设计的主流。

第三阶段: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1980年代至今)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汽车空气动力学的研究和应用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各大汽车制造商纷纷投入大量资源进行空气动力学研究和试验,以追求更优的燃油经济性、更快的速度和更好的驾驶体验。

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值模拟方法的进步,空气动力学研究变得更加精确和高效。数值模拟成为了研究汽车空气动力学的重要工具之一,通过计算机模拟可以预测车辆在各种行驶条件下的空气动力性能表现。这也使得汽车设计师们能够在车辆开发初期就对车辆的空气动力性能进行评估和优化。

随着电动汽车的兴起和发展,汽车空气动力学的研究和应用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电动汽车的电池组和电机需要更好的冷却效果以保证其正常运行和高效率。因此,如何优化汽车空气动力学性能以实现更好的冷却效果成为了电动汽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汽车空气动力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从最初的借鉴和初探阶段到战争与科研阶段再到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阶段。如今,汽车空气动力学的研究和应用已经成为了现代汽车工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提高了汽车的燃油经济性、速度和驾驶体验还为汽车的外观设计和舒适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