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汽车网

坦克CEO刘艳钊:对“越野”需要敬畏,更要负责任

  要问当下的汽车市场什么车更火爆?相信多数人都会想到越野车。的确,自3年前,长城汽车推出坦克品牌和坦克300车型,形成一车难求的火爆局面后,汽车市场上的“越野车玩家”争先恐后,越野车产品层出不穷,大有“千军万马做越野”的感觉。那么,这究竟是一个什么现象?乘用车企业上马越野车,与之前的轿车企业做SUV是否具有类比性?为什么?真的上马越野车到底有没有门槛儿,又有怎样的门槛,需要注意什么?

  近期,与坦克品牌CEO刘艳钊做了独家对话。

  对于“千军万马做越野”,您怎么看?大家纷纷上“越野”,与之前的轿车企业做SUV有什么相同或不同?

  刘艳钊:首先,对于越野品类,或者是在越野车行业里,涌现出这么多一起玩儿的伙伴,我觉得是个好事,是举双手欢迎的。因为参与方越多,对于整个品牌品类的进步和创新向上的发展来说,才是好事儿,有内卷才能有创新,这是个好苗头。

  但是,我仍然坚持要敬畏越野,因为越野有一定风险。这不是从轿车到SUV,大家都是在公路上跑一跑,上下班通勤用一用,可能就是风格上的不同而已。但是,越野车并不是风格上的不同,如果做“越野”,就一定要对“越野”这两个字负责,要“出得去,回得来”,这是最起码的保障。在越野过程中,一辆车基本的功能、性能和面对脱困时的表现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时常看到这样的新闻:坦克300单人单车挑战“大海道”、挑战无人区。试想一下,单人单车进入到无人区,在没有通信信号的情况下,它的可靠性、机械素质都会受到挑战。如果不过关,可能就会引发悲剧的发生。从这个维度上,我是觉得这个行业,还是需要大家来正视,面对越野的各种场景,心存敬畏。

  作为专业的越野车品牌方,以您以往的见解看,越野车是有门槛儿的。那么,您觉得这个门槛都在哪儿呢?

  刘艳钊:我觉得这里有几个维度,一个就是越野车的可靠性。对于可靠性,我把它总结成设计可靠性和制造可靠性,除此之外,还有服务的可靠性,或者叫一种服务带来的踏实感。

  一辆车从设计阶段就决定了它能承担多大的负荷,比方说大家都在强调刚性、强度。在越野的过程中,无论是戈壁,还是无人区,表面看上去地面很平,但实际上有些看不见的坑,需要把车开到跟前才能看到。往往在这种状况下,你的车速如果把控不好,会比较快。且一旦达到一定程度,或者说稍微有一个跳跃,也就是蹦起来以后再落下,就会面对很大冲击。

  所以说,为什么一辆越野车的重量很大?正是因为考虑到对传动系统的冲击,所有零部件都是需要“加码”的。坦克所有的设计都是根据越野的过程而评估的,每个环节都有相对应的设计规范,这些冲击在越野过程中往往都是指数级。现在城市的SUV,避震基本上都是液压、半主动或者主动避震。但越野车是不可以的,如果也是采用主动避震,就单凭冲击,就很容易把液压的板块冲坏。所以,只能靠橡胶垫去防冲击,而为了保证橡胶件的可持久性以及可靠性,还要具备一定的柔韧度,除了材料性能的提升和改进外,就只能增大体积。所以,越野车使用重量这么大、这么多的悬架和悬架衬套,就是用来容纳所有的大体积结构。

  然后再说制造可靠性。在越野车的制造过程中,无论多少个焊点,还是整个产业链的精度管理都要更加可靠。另外,用户体验到的是靠谱的救援服务,如服务网点要够多样化、够靠谱、够便捷。比如,在西藏、新疆、青海等地,坦克300和坦克500之所以特别多,是因为我们把坦克的网点和第三方救援都铺到那边了。用户在任何地方,只要你的救援电话能呼得出去,我的救援队就能过来,第一时间为用户响应服务,为用户带来一种安心、踏实的感觉。

  讲完了设计可靠性和制造可靠性,请您继续谈一谈其他做越野车的“门槛”。

  刘艳钊:第二个门槛就是越野性能的设计。比如,“脱困”是越野车的基本功能,或者说雪地、冲坡、泥泞、攀爬等,这一系列工况的越野需要探讨和考虑。坦克的机械四驱,中间是非解耦的强物理的连接,在真正户外复杂情况下,具备天然的优势。而前后解耦的这种结构,前边是一个负荷系数,后边是一个负荷系数,再加上不同的路况,尤其是像戈壁,像“大海道”这样很复杂的路况,一会儿有水坑,一会儿坑里面有碎石、有沙子……每一个轮子的负荷系数都不一样。此时,非解耦的连接优势就显现出来了。否则,当一部车所遇到的工况足够复杂时,它的响应速度是跟不上的。一旦响应速度跟不上,就会出现陷车,或者一些非主观意识上的动作。

  全球的传统越野车企业始终坚持前后轴连接,且中间要有锁,目前来看,这还是需要坚持的一个点。至少从可靠性和地形的涵盖上来说,应该说绝对不能突破。从涵盖地形的复杂程度来说,是经过历史验证的。而且在这个工况下,大家是有共识的。

  另外,要有持续且可靠的动力输出。因为在“穿越”路况下,不能出现任何动力衰减。因为电机在加速的过程中,能持续的时间在三、四秒左右。此后,剩余功率会“打半”,可能会出现动力衰减问题。再有就是不能“动力倒挂”,这也非常危险。凡是“越野”途中,从山坡上滚下来的车,大部分都是当爬不上去的时候,不会操作,且车辆动力不足。而且,从整个越野车的状况来看,大家都崇尚大排量越野,主要目的就是动力储备,在真正需要用的时候,保障车辆能有足够的动力输出,并且还得保证动力。

  需要强调的,越野车最重要的还是要稳。比如有的大排量越野车的低速蠕行模式确实非常稳,就像老牛一样。我们也从很多方面对标学习、研究为什么要低速蠕行去解决脱困的场景,毕竟业界的前辈在全球积累很多年了,我们可以有一些民族情绪,但是得尊重科学。

  再有就是“补能”的问题。补能,或者说短时间之内的“快充”,在一二线城市是可以解决城市内路况需求的。花十几分钟,一杯咖啡的时间,充到百分之八九十。但是,真正到了草原或荒漠上,哪儿来的快充?所以,还是得从燃油的方向上考虑。如果是增程或者其他形式的话,油发完电再充给电池,再从电池里面给电机——多次能源转化,能量损失还是比较大的。再有,只要是用小排量发动机去做串联,或者串并联设计的话,一定没有考虑到发动机直驱……我们也会用3.0发动机系统,下个平台就是3.0平台。在这里,电是给发动机做补充的,我们把新能源越野场景中落实,用这种纵置并联的架构把它做成一个优势,或者转化成一个优势,削峰填谷。

  最后,刘艳钊对表示,长城汽车是一个有内涵、负责任的企业,在越野车方面,我们一直都在真正地解决问题,在大规模投入……( 张宇星 发自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