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汽车网

当经济处于萧条状态,价格水平为什么下降?

1、繁荣:国民收入高于充分就业的水平。其特征为生产迅速增加,投资增加,信用扩张,价格水平上升,就业增加,公众对未来乐观2、衰退:是从繁荣到萧条的过渡时期,这时经济开始从顶峰下降,但仍未达到谷底。3、萧条:国民收人低于充分就业水平。其特征为生产急剧减少,投资减少,信用紧缩,价格水平下跌,失业严重,公众对未来悲观。萧条的最低点称为谷底,这时就业与产量跌至最低。4、复苏:是从萧条到繁荣的过渡时期,这时经济开始从谷底回升,但仍未达到顶峰。

经济萧条时期,市场氛围被悲观情绪笼罩,钱的增长速度跟不上货物的增长速度,货多钱少,货就会降价销售,价格水平自然就降低了,也就形成了所谓的通货紧缩。通货紧缩国内外没有统一的认识,但大体可以归纳为三种:一种观点认为,通货紧缩是经济衰退的货币表现,因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特征:1.物价的普遍持续下降;2.货币供给量的连续下降;3.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全面衰退。这种观点被称为三要素论。另一种观点认为,通货紧缩是一种货币现象,表现为价格的持续下跌和货币供给量的连续下降,即所谓的双要素论。第三种观点认为,通货紧缩就是物价的全面持续下降,被称为单要素论。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尽管对通货紧缩的定义仍有争论,但对于物价的全面持续下降这一点却是共同的。一般来说,单要素论的观点对于判断通货紧缩发生及其治理更为科学。这是因为,通货紧缩作为通货膨胀的反现象,理应反映物价的变动态势,价格的全面、持续下降,表明单位货币所反映的商品价值在增加,是货币供给量相对不足的结果,货币供给不足可能只是通货紧缩的原因之一,因此,双要素论的货币供给下降的界定,将会缩小通货紧缩的范围;而三要素论中的经济衰退,一般是通货紧缩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因此,用经济衰退的出现来判断通货紧缩就太晚了。根据单要素论的观点,判断通货紧缩的标准只能是物价的全面持续下降,其他现象可以作为寻找成因,判断紧缩程度等的依据,但作为通货紧缩的构成要素是不妥的。长期的货币紧缩会抑制投资与生产,导致失业率升高及经济衰退。对于其概念的理解,仍然存在争议。但经济学者普遍认为,当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连跌三个月,即表示已出现通货紧缩。通货紧缩就是产能过剩或需求不足导致物价、工资、利率、粮食、能源等各类价格持续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