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汽车网

南通船撞大桥(南通大桥车祸)

1. 南通船撞大桥

南通唯一的一座公铁大桥就是沪苏通长江大桥,大桥一共两层,上层走汽车,下层走火车

2. 南通大桥车祸

南通大桥下面是长江。

3. 南通船只撞桥

在三号桥东面,通富路的最北面的通吕运河上。

4. 南通大桥被船撞

苏通大桥全长8206米

5. 南通货船撞桥

一、中国目前最大的船应是三十万吨级的‘VLCC’(‘VLCC’是超大型油轮“Very Large Crude Carrier”的英文缩写)。

目前国内己投入使用的‘VLCC’都是三十万吨级的,国产的第一艘‘VLCC’应属大连远洋运输公司使用的我国第一艘30万吨超级油轮“远大湖”号(MTCOSGREAT LAKE)。(注:国内己有几十艘三十万吨级油轮投入营运)。

“远大湖”号超级油轮总长333米,型宽60米,型深29.3米,最高处达71.2米,相当于层高2.6米的24层高楼,船体自重40651吨。船舱总容量相当于装载200万桶原油。服务航速15.9节,续航能力2万多海里,其自动化航海系统可实现一人驾驶操作和无人机舱,在空载情况下能抵御9级大风。

“远大湖”号超级油轮由南通中远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建造,2002年12月20日投入使用。

二、中国在建的最大的船应为广州中船龙穴造船有限公司负责建造,4艘30.8万吨超大型油轮‘VLCC’,这四艘油轮为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所有。

三|目前世界上最大吨位的运油船为日本的"海上巨人"号,船体长458.54米,宽68.8米,吃水24.6米,载重量56万吨。

6. 南通大桥被撞

世界第一大钢索斜拉桥是苏通长江公路大桥。

苏通长江公路大桥(Su-Tong Yangtze River Highway Bridge),简称苏通大桥,位于中国江苏省境内,是国家高速沈阳-海口高速公路(G15)跨越长江的重要枢纽,也是江苏省公路主骨架网“纵一”赣榆至吴江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时中国建桥史上工程规模最大、综合建设条件最复杂的特大型桥梁工程。

苏通大桥于2003年6月开工,于2007年6月主桥合龙,于2008年6月30日建成通车。

苏通长江公路大桥北起于通启高速公路的小海互通立交,上跨长江水道,南止苏嘉杭高速公路董浜互通立交,全长32.4千米,其中跨江部分长8146米,桥面为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设计速度100千米/小时。

苏通长江公路大桥的建成创造4项世界之最。

1、最大主跨(斜拉桥):苏通长江公路大桥跨径为1088米,是当时世界跨径最大斜拉桥。

2、最深基础:苏通长江公路大桥主墩基础由131根长约120米、直径2.5米至2.8米的群桩组成,承台长114米、宽48米,面积有一个足球场大,是在40米水深以下厚达300米的软土地基上建起来的,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入土最深的群桩基础。

3、最高桥塔:原先世界上已建成最高桥塔为日本明石海峡大桥297米的桥塔,苏通长江公路大桥采用高300.4米的混凝土塔,为当时世界最高桥塔。

4、最长拉索:苏通长江公路大桥最长拉索长达577米,比日本多多罗大桥斜拉索长100米,为当时世界上最长的斜拉索。

7. 江苏船撞大桥

江阴长江公路大桥(Jiangyin Yangtze River Bridge),简称“江阴大桥”,是中国江苏省连接靖江市与江阴市的过江通道,位于长江水道之上,是中国“九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是中国”两纵两横”公路主骨架中同江至三亚国道主干线及北京至上海国道主干线的跨江“咽喉”工程。[1]

江阴长江公路大桥于1994年11月22日动工兴建,并举行开工仪式;[2]于1999年4月21日完成合龙工程,大桥全线贯通;于1999年9月28日通车运营。[2]

江阴长江公路大桥北起靖江南互通,上跨长江水道,南至江阴北互通;线路全长3071米,主桥全长1385米;桥面为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设计速度为100千米/小时;项目总投资36.25亿元人民币。[1]

8. 南通一大桥被船撞塌

南通没有跨海大桥,只有跨江大桥,是苏通大桥。

苏通长江公路大桥,简称苏通大桥,位于中国江苏省境内,是国家高速沈阳-海口高速公路(G15)跨越长江的重要枢纽,也是江苏省公路主骨架网“纵一”赣榆至吴江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时中国建桥史上工程规模最大、综合建设条件最复杂的特大型桥梁工程。

苏通大桥于2003年6月开工,于2007年6月主桥合龙,于2008年6月30日建成通车。

9. 江苏南通一座大桥坍塌

南通地区是由长江、淮河、黄河携带的泥沙和海洋所含的海洋泥沙,在潮流的作用下不断由西北向东南搬运、沉积而成的,是长江三角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地史年龄最年轻的土地之一。 南通境内最早成陆的是扬泰古沙嘴的最东端海安、如皋一带。从公元 5 世纪到 20 世纪初,通过 4 次大规模的沙洲连陆,扶海洲、胡逗洲、洲、洲等古沙洲先后与大陆连接。在陆地不断连接的同时,由于水势的影响,部分区域在不断消长。明清之际,长江侵蚀通州陆地,古海门县坍没之后,又从长江口陆续涨出二三十个沙洲。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今启东南部与海门陆地相连。至此,南通境域大体形成。

第一次沙洲接陆

汉代,如东古沙洲群逐渐扩大形成扶海洲,扶海洲与扬泰古沙嘴间有一条夹江。公元 4 世纪末至 5 世纪初夹江渐渐堙没,扶海洲与扬泰古沙嘴并接。第二次沙洲并接

南北朝时期(420-589),胡逗洲出现,至唐初,成为一个东西长 40 公里、南北宽 17.5 公里的江中岛屿。北岸古沙嘴与南边的胡逗洲之间形成长江北泓。10 世纪初,胡逗洲与北岸古沙嘴连接,北泓水道淤积成低洼的南通古河区,南布洲(今通州区金沙镇)并入。

第三次沙洲并接

10 世纪中叶,布洲与东洲为东布洲。北宋初,东布洲与其南边的顾俊沙合称海门岛。11 世纪中叶,胡逗洲向东扩展与海门岛相接,形成通吕水脊,北岸蓼角嘴到达今启东市境以东。至此,今南通市范围的陆地除残余的三余海湾外,基本形成。

第四次沙洲并接

14-15 世纪,旧海门县沿江地带坍塌,仅留吕四一地。清康熙末年,一些小沙洲逐渐并接形成启海陆地。海门各沙间有较宽的水道相隔,清光绪年间(1875-1908),这些沙洲与通州陆地连成一体。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初,崇明外沙中的惠安沙、连升沙、杨家沙等沙洲逐渐同大陆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