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汽车网

持续亏损、芯片短缺、频繁起火!小鹏汽车,危机四伏…





本文插图


作者:斩崩刀 , 财经专栏作家
第一季度财报公布次日 , 小鹏汽车仍出现近5%跌幅 , 再次创下年内新低 。 此前 , 从4月1日至5月13日 , 小鹏已由36.95美元跌到23.56美元 , 不断逼近15美元发行价 。
总的来看 , 今年以来小鹏股价最大跌幅已经超过50% 。 在这种情况下 , 一季度财报的“亮眼” , 并没有改变资本市场的颓势 。 尤值得注意的是 , 小鹏首次公开承认将面临芯片短缺的进一步影响 。


本文插图


对小鹏来说 , 创始人何小鹏倚重运营而非制造的话似乎已经成为附骨诅咒 。 自2019年至今 , 小鹏G3和P7已发生多起着火 , 堪称安全隐患“集中户” 。
由此 , 叠加上难以控制的长期亏损 , 以及新旧造车势力普遍崛起所造成的挤压 , 作为“造车三傻”之一的小鹏还能突破重重困境而延续高增长神话吗?只要在阳光下长期暴露 , 泡沫终究会破灭 , 那么小鹏会怎样呢?
1
制造:安全隐患
对于所谓一季度“亮眼”变现 , 或许该追问的是 , 小鹏车辆的安全性 , 真经得起更多用户和更复杂场景的检验吗?要知道 , 技术是硬标准 。
有意思的是 , 当年何小鹏在公开场合放言:智能汽车的核心在运营 , 而不在制造 。 在这种高精技术密集领域 , 小鹏倚重运营轻视制造的心态和策略 , 不得不说是取祸之道 。 近年来 , 小鹏汽车不断爆出的安全隐患明显证明了这点 。


本文插图


4月14日下午 , 有视频显示一辆汽车疑似发生自燃 。 根据凤凰汽车确认 , 起火车辆为小鹏G3 。
事实上 , 小鹏G3汽车并不是第一次着火 。 去年8月11日 , 在广州海珠区琶洲科技大厦内就曾发生过小鹏G3自燃 。
更夸张的是 , G3还陆续被曝出方向盘及减震异响等问题 。 究其实质 , 小鹏G3过于依赖供应商 , 缺乏自主核心技术的加持 , 最终被群嘲为赶工制半成品 。
小鹏很快就因制造方面的安全隐患而自食其果 。 2021年1月 , 小鹏G3因存在缺陷 , 宣布召回已售出的13399辆汽车 。 对比2020年11691辆的销量 , 几乎称得上“全部召回” 。
有必要指出的是 , 不止G3存在安全隐患 , P7其实也不遑多让 。 去年2月7日 , 广东肇庆市某路边的白色小鹏P7突然冒起烟并出现明火 。 由此 , 频频着火 , 小鹏的安全问题实在令人担忧 。


本文插图


总的来看 , 小鹏汽车在安全隐患和服务态度两方面均存在不足 。
3月 , 有车主投诉小鹏P7有异响 , 但维修无果;5月 , 有P7车主拉横幅维权的照片在网上流传 , “小鹏汽车 , 刹车故障险伤命 , 一车毛病没人管” 。
对比小鹏汽车在财报会议中称 , “如果没有芯片限制 , 小鹏汽车一季度交付量或许会更高” , 如果讲得直白一些 , 那么请先解决安全隐患和服务好消费者罢 。
2
亏损:难以控制
不知小鹏汽车在承认“芯片限制”时 , 会不会想起关于智能汽车的核心在运营而不在制造的豪言 。 有必要指出的是 , 除了芯片 , 小鹏汽车第二季度还要面临动力电池电芯的供应挑战 。
实际上 , 无论G3、G7还是P5 , 都对“两芯”需求量巨大 。 就此而言 , 今年将要交付的P5则充满了不确定性 。 换言之 , 小鹏汽车能否延续一季度所谓增长趋势已经明确变成疑问了 。
从反面来看 , 由“两芯”导致的产能限制 , 最终将变成营收减损 。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 , 这种减损是小鹏汽车自身无法掌控的亏损 。


本文插图


要知道 , 小鹏汽车第一季度交付G3为5366台 , P7为7974台 , 其中去年7月交付的P7直接贡献了近6成销量 , 这是造成第一季度数据“亮眼”的关键因素 。 然而 , 从小鹏汽车现已承认的“两芯限制”来看 , 存量增量利好均告消失 。
关于这点 , 从交付量增速下滑就可窥见一二 。 根据中汽协产销数据 , 第一季度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51.5万辆 , 环比增长23% 。
从企业角度来讲 , 特斯拉销量为69305辆 , 环比增长20.4%;蔚来销量为20060辆 , 环比增长15.6%;至于小鹏 , 交付量增速仅有2.9% , 明显落后于前述头部企业 , 也远低于行业平均增速 。 可以预见 , 小鹏未来增速下滑恐怕势所必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