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汽车网

福田汽车戴姆勒与巨头的联姻,开始、结束与未来

  正是因为戴姆勒的海外战略与福田汽车的不谋而合,双方在长达九年的合资谈判中坚持不懈,从未放弃。 。未来,福田汽车与戴姆勒将共同在海外建厂,实现各自的全球化理想与抱负

  时隔九年,福田汽车与戴姆勒终于克服重重阻碍走到了一起。

  一个是中国销量全球最大的商用车公司,一个是德国全球销量最大的商用车集团。 2012年2月18日,北京福田戴姆勒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福田戴姆勒”)以50:50的股比在北京正式成立。

  戴姆勒戴姆勒卡客车管理委员会成员Andreas Renschler、戴姆勒东北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及首席执行官Ulrich Walker、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北汽福田总经理王金玉出席成立仪式。

  福田戴姆勒的成立创造了中国中重卡合资企业的两个第一:

  首先,它是中国中重卡合资企业中第一家只生产中国品牌的企业。

  根据双方签署的合资协议,福田戴姆勒北京公司总投资63.5亿元人民币,注册资本56亿元人民币,将生产福田汽车现有的“福田欧曼”中重卡产品、而福田汽车将保留“欧曼”,戴姆勒将提供技术和专家支持,帮助合资公司提高产品质量,并协助开发面向国内市场的新产品。

  其次,它是中国中重卡合资企业中第一家从中国购买知识产权的公司。

  2012年2月18日下午,福田汽车自主研发的新一代重卡产品欧曼GTL(内部代号H4)全球首发仪式隆重举行。欧曼GTL也成为福田戴姆勒新合资公司的首款产品。

   与以往中重型卡车合资企业大部分产品平台来自国外不同,福田戴姆勒要向福田汽车支付H4卡车技术的技术许可费和相关生产模具的租赁费。

  福田汽车发布的公告显示,福田戴姆勒需向福田汽车支付技术使用费17201万元,为期10年。合资公司可利用该技术在中国大陆生产和销售H4卡车。

  使用费分两部分支付,一部分为入会费,738,710,000元,在合资公司具备生产许可产品条件、福田汽车交付首批许可车型(以较晚的日期)几天内付款;另一部分使用费将在五年内分期支付。

  同时,合资公司还向福田汽车租赁H4卡车专用模具、检具、夹具等生产设备。其中,固定租金57181万元,分10年等额支付;浮动租金按合资企业实际生产组装的H4卡车数量乘以单车租金1142元计算,上限为50万辆。

  显然,在合资中,戴姆勒不仅没有表现出以往外资企业的嚣张和实力,反而放弃了“奔驰”品牌的生产,甚至“致力于”福田汽车。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结果,笔者认为,是中国商用车十几年来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特别是在技术方面,不断追赶欧美。

   2003年,当福田汽车首次与当时的戴姆勒克莱斯勒洽谈合作意向时,福田汽车刚刚经历了第一次战略转型,从单一的轻卡产品向全系列商用车发展。行业来说,它还只是一个刚刚进入市场的新人。

  如果当时谈好合资,可能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

  但就在戴姆勒克莱斯勒忙着清理在华合资企业(亚星奔驰)的旧债时,福田汽车却在国内中重卡行业异军突起,抢占了中国汽车业发展最快的时机。中型和重型卡车行业。五年时间,成为产销规模10万辆的骨干企业。

  虽然错过了这五年中国中重卡发展的黄金时期,但戴姆勒与福田汽车旷日持久的合资大战也让他们避免了首批中重卡合资的尴尬命运英年早逝的企业。外方对中国市场的认识更加清晰,谁拥有这片领土,谁就想取得成功。最后,福田汽车和戴姆勒也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为了这个目标,一切不利因素都可以妥协。

  在中国稳定

  福田汽车与戴姆勒的第一个共同目标是国内中重型卡车市场。虽然2011年中国中重卡市场的表现并不理想,但市场的低迷何时才能消散?未来仍是未知数,但这个每年销售近百万辆的市场依然散发着诱人的魔力。

  福田汽车于2002年正式进军中重卡市场,创造了中国中重卡发展史上的奇迹。

  当时的福田汽车缺乏技术和人才,大部分产品都是由外购零部件组装而成。许多以此方式涌现的企业最终退出市场或在竞争中消亡。

  但是福田汽车凭借灵活的市场策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两个例子就能说明一切。

  首先,福田汽车2003年首次进入中重卡市场,在销售网络尚未成熟的情况下,在重点地区广泛布设售后服务网点,甚至直接覆盖县乡两级。依靠快捷、便捷的服务来弥补产品上的短板;

  第二,福田汽车的营销政策灵活。一位在河北从事多年中重卡销售的经销商经理坦言,他所代理的一家国企的产品到报厂家审批需要三个月的时间,而福田汽车的政策往往可以一周内发行,更容易抓住市场先机。

  但对于福田汽车来说,一味依靠灵活的政策并不能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技术和产品实力的提升才是发展的最终出路。

  应该说,几年时间,福田汽车通过自主研发的独创集成“链条创新”,在中重卡技术上取得了重大成就和突破。福田欧曼的产品品质和品牌知名度也与日俱增。

  但随着未来中国市场在排放法规和燃油经济性考核标准方面日益严格,福田汽车要想实现中重型汽车销量第一的目标,必须依靠更多的外部支持。卡车。

  戴姆勒的到来,正好帮助福田汽车为未来国内市场的产品开发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根据双方签署的合资协议,福田戴姆勒将成立发动机公司,生产符合欧V排放标准的490马力梅赛德斯-奔驰OM457重型卡车发动机,以解决福田汽车无发动机的业务短板。自己的中型和重型卡车发动机。

  对于戴姆勒来说,福田戴姆勒的成立,终于完成了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中重卡市场的布局。即使保持福田汽车目前的市场规模,每年也能获得10万元以上的收益。销量10万辆(201​​1年福田汽车中重型卡车逆势增长,实现销量10.92万辆,同比增长4.6%)。

  当然,福田汽车和戴姆勒的野心远不止于此。

  携手出海 他们更大的野心在海外。

  从2005年开始,福田汽车开始了第二次战略转型,即公司迈向国际化,全球化发展。在此期间,福田汽车不仅与美国发动机巨头康明斯成立合资公司生产轻型发动机,还开始筹划在海外建设KD工厂。

  2008年,福田汽车聘请一汽丰田汽车销售公司的董海洋担任北汽福田副总裁兼海外事业部总裁,帮助福田汽车打造一支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海外团队。

  2010年8月,福田汽车董事长王金玉发布了福田汽车“2020战略”,其核心是“5+3+1”战略。

  “5”是指在印度、俄罗斯、巴西、墨西哥、泰国建设5个海外工厂; “3”是指通过生产高端整车和发动机,突破日本、韩国、北美、西欧全球三大高端汽车市场。 ; “1”就是以新能源为契机,实现乘用车业务跨越式发展。

  根据规划,到2020年,福田汽车全球年销量将突破400万辆,销售收入将突破4000亿元,利润将突破200亿元。福田汽车将完成全球市场和产业布局,海外销量占总销量的25%以上。将拥有世界一流的经营规模和世界一流的企业发展能力,成为世界知名汽车品牌,进入世界汽车企业前十强。

  事实上,2010年6月,福田汽车与俄罗斯联邦莫斯科市政府在莫斯科市政厅签署合作备忘录,福田汽车欧洲汽车事业部和俄罗斯福田汽车公司正式成立。福田汽车将以俄罗斯为欧洲区域制造和运营中心,开启全球化之路。

  福田的海外扩张更加迅速。

  2011年11月,福田汽车投资217.8万美元在肯尼亚设立福田汽车肯尼亚有限公司;投资242.55万美元在印尼设立福田汽车营销印尼有限公司;投资200万美元在澳大利亚成立福田汽车营销印度尼西亚有限公司 Foton Motors Australia Pty Ltd.

  当然,福田汽车的最终目标是进军全球最高端的三个汽车市场:日本、韩国、北美和西欧。

  福田戴姆勒的成立,让福田中重卡产品实现这一目标更加接近现实。这是因为合资公司的产品可以通过戴姆勒的渠道销售,而戴姆勒为福田汽车提供的技术支持可以让福田汽车更容易突破多处技术保护壁垒。

  更重要的是,戴姆勒比福田汽车更渴望布局全球市场。

  戴姆勒的主要销售区域一直集中在西欧、北美(依托其福莱纳品牌)、日本(依托其三菱扶桑品牌)和拉丁美洲的巴西。

  在西欧和北美市场,戴姆勒已经稳坐市场第一的位置。但在日本,三菱扶桑仍落后于五十铃和日野,巴西市场也受到大众的打压。

  依托福田戴姆勒的产品,戴姆勒可以更好地满足当地市场的各种需求,从而提高其市场份额。

  同时,戴姆勒也在积极开拓潜力巨大的新兴市场。

  例如,2010年,戴姆勒与俄罗斯最大卡车制造商卡玛斯签署了合资协议。双方将在俄罗斯组建两家合资企业——俄罗斯扶桑卡玛斯卡车公司和东方梅赛德斯-奔驰卡车公司。

  近年来,来自中国的中重卡产品逐渐成为这些地区的畅销产品。

  对于戴姆勒来说,福田戴姆勒的产品来得正是时候。正是因为戴姆勒的海外战略与福田汽车的海外战略不谋而合,双方在长达九年的合资谈判中始终坚持不懈,从未放弃。

  未来,福田戴姆勒将共同在海外建厂,实现各自的全球化理想和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