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汽车网

极地船散货船(极地甲板运输船)

1. 极地甲板运输船

2020年1月16日 浙江 舟山岛

小雨将歇,时值远航。

五十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和科学工作者,陆续登上破冰船。张昕宇、梁红站在码头上,梁红手持一瓶香槟许愿:“祝愿北京海洋领导者号,平平安安!”然后将香槟砸向船头,掷瓶礼毕。

“呜——”起航汽笛长鸣。舰桥上操纵台前,张昕宇郑重地推动了第一杆,破冰船拔锚起航,开启了全球民间破冰船的第一次南极探索之旅。

所有的船员、志愿者和科学工作者们,还沉浸在起航的喜悦,和对接下来征途的憧憬之中,张昕宇一个人悄悄地钻进了船长室,此刻他的心里五味杂陈。

七年来不曾幻灭的再赴南极执念,六年来倾注的无数心血,每时每刻都紧绷的心弦……道不尽的阻力,说不出的苦楚,卸不掉的压力……起航时刻,各种情绪一块儿涌上心头。极少有情绪波动的张昕宇,这会儿终于绷不住了,掩面哭了起来。

心有灵犀的梁红赶来,这些年来的付出、辛苦、煎熬……从西方的技术封锁背景下艰难的买来破冰船、以个人之力撑起这种以举国之力打造的重器艨艟、多方斡旋处理船只的入籍和维修及改造、为保障南极行的顺利做的无数准备……凡事种种,只有眼前的爱人最能懂。

起航时刻,这些年两人一块儿饱尝的百般滋味涌上心头。他们没有多的言语,只是相拥大哭。

耗资过亿,侣行夫妇破冰船南极行破冰年鉴

2013年2月23日 南极 乔治王岛

时间拨回7年前。历时234天,航程18000海里之后,张昕宇、梁红驾驶“北京号”帆船,抵达南极长城站,并顺利在这里完婚,实现了儿时的承诺。

历尽千辛万苦,渡尽九九八十一难,终于抵达梦想彼岸的满足感,以及新婚的喜悦之情中,张昕宇在乔治王岛西望,看向无垠无际的雪白原野。他们抵达的只是南极一角,这片广袤的大陆,还有太多的未知和神秘,在吸引着他。

耗资过亿,侣行夫妇破冰船南极行破冰年鉴

2015年12月 北京

驱车自驾中东归来,张昕宇、梁红洗去一身硝烟和征尘,无暇修整,他们在网上查找着关于飞机和破冰船的资料。

这几年来,再赴南极的念头一直没有消停过。帆船南极行之后,张昕宇心里并未后怕上次大航海时,经历的惊涛骇浪和九死一生,而是还有着更为疯狂、执着的计划:自驾国产飞机飞抵南极点,以及驾着破冰船破冰南极。

耗资过亿,侣行夫妇破冰船南极行破冰年鉴

2017年4月 巴西 福塔雷萨

两个月前从哈尔滨太平机场出发,张昕宇、梁红开启了中国人自驾国产飞机的首次环球飞行之旅。

这趟航程除了要完成挑战国产飞机首次环球飞行记录的民族空白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目标:飞抵南极点。

一路飞跃了远东的蛮荒勘察加、白令海、北美大陆、加勒比地区之后,因为一些意外的耽搁和飞机故障的修理,错过了飞赴南极的季节。在巴西,他们无奈地选择了暂时放弃西飞南极计划,转而向东,进行另一项同样艰难卓绝的挑战:中国人自驾国产飞机首次跨越大西洋。

耗资过亿,侣行夫妇破冰船南极行破冰年鉴

2017年 11月 韩国

经过多年的联系、沟通和商谈,一艘红色的破冰巨舟终于停在了张昕宇、梁红面前。从这天开始,面前这艘破冰船属于了他们,张昕宇也成为了全球唯一一个合法拥有这个级别破冰船的个人船东。

在4年前的那次帆船南极行结束后,梁红说过一句话:“一个船东最高兴的日子有两天:接船那天和卖船那天。”

现在,一艘更大的“玩具”摆在了他们面前,短暂的喜悦感过后,原船的工作人员在甲板上摆了个燃烧桶,将船只的相关资料全部当面烧毁。这些信息,西方世界对于中国依然处于技术封锁状态。

接下来迎接张昕宇和梁红的,将是更加纷繁复杂的学习,和耗费精力、财力的入籍、维修、改装等。

耗资过亿,侣行夫妇破冰船南极行破冰年鉴

2018年7月 中国 天津港

张昕宇站在破冰船的舰桥里,指挥着船只缓缓进港。这艘原名“IKALUK”的破冰船,经秦皇岛锚地停留休整后,进驻天津港,改名“Beijing Ocean Leader”,北京海洋领导者号。

在这儿,它将进行为期四百多天的检修、改装等工程。

机械狂人张昕宇,以最短的时间,摸熟了这个庞然大物的每一个系统、每一条线路、每一颗螺丝,然后亲自制定了维修和改造计划。

在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里,张昕宇将绝大部分精力都投到了破冰船上。经常结束了国外或者其他城市的工作,半夜抵达首都机场,然后马上驾车直奔天津港。

只要有空,他就泡在船上。不断地去熟悉再熟悉船上的每一个细节,紧盯维修和改造进度,手把手地去教会团队其他相关成员和船员相关技能和操控。

耗资过亿,侣行夫妇破冰船南极行破冰年鉴

2020年2月23日 南极 罗斯海

经过一个多月的乘风破浪,“北京海洋领导者”号破冰船,终于抵达南极。随船极地科研工作者们,终于抵达了魂牵梦萦毕生的圣地;来自五湖四海的志愿者们,也终于踩上了梦想的南极冰盖。

驾驶着贝尔-212舰载直升机负责运输和保障的张昕宇,盘旋在南极上空,却成了此刻唯一一个无法踏足南极的人。

他遗憾吗?当然遗憾。七年来近三千个日夜的重回南极梦,六年来付出的无数心血和精力,出航一个多月以来每分每秒的警觉和压力,此刻目的地近在咫尺,他却无缘涉足。

他满足吗?他也满足。这趟南极行的主要心愿,他都达成了。

首先,帮助年轻人们圆梦,这些履历、背景迥异的年轻人们,此刻每个人的眼眸里都闪耀着梦想成真时分的光芒。然后,第一次民间助力极地科考的成功;沿途和南极的科学实验全部超额完成,他们完成了我国首次全航段气象采样、我国首次全航段海水表层采样,还发现了两个待定的可能新物种;除此之外,还成功在南极建立了第一个无人值守气象站,这也是泱泱中国在南极的第17个气象站。

以及,他内心里的自我价值的实现。马斯洛需求的塔尖,便是自我价值。已经行遍万里路,上过天下过海、上过冰川下过火山、穿过战区进过雨林的张昕宇,他的自我价值体系里,早已不是口号上的“我来到了,我看到了,我征服了”,而是朴素的“我做到了”,We made it。

是的,他做到了。他梦想再回南极;他梦想侣行变成我们的侣行帮助更多人圆梦;他梦想做到民间助力极地科研的表率,彰显中国民间软实力;他梦想为科学和环保力所能及地做一些事,譬如人类日常生活造成的海洋微塑料对海洋生态的影像,譬如澳洲山火烟尘漂到南极加速冰盖融化的厄尔尼诺效应……他竭尽全力,用心践行,希望籍此影响更多的人能够关注地球、影响未来。

他做到了,接下来希望是我、无数个我们,也能够燃起心中火焰,做到那些愿做到的、想做到的;希望是更多有梦想、有能力的民间个体、企业,也能够将目光投向南极,将环保的态度摆在心间。

耗资过亿,侣行夫妇破冰船南极行破冰年鉴

2020年4月23日 中国 天津港

历时99天,航程15400海里,张昕宇、梁红做到了此次破冰船南极行最重要的一件事:将所有人平安带回去,再平安带回来。

自阿蒙森·斯科特的探险队首次南极行开始,几个世纪以来,这片冰封大陆吸引着无数的探险者和科研工作者、梦想者。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无数人在途中或者梦想之地殒命、无数的舰载机在西风带飞行时发生空难。

破冰船成功抵达南极,完成极地科考目标和圆梦之时,最重要的,便是全员安全回家。

在全球疫情阴云的笼罩下,“北京海洋领导者”号破冰船,沿途无法靠岸补给。在绝处张昕宇通过调整发动机组合、借洋流、风向等一切办法,终于成功率船返航。无意中也创造了另一项纪录:全世界唯一一艘从北半球出发无补给成功返回北半球的破冰船。

在特殊的环境下,没有散伙饭,众人在码头星散,但是2020年的这次破冰船南极行的经历,一定会长存于每个人终生的记忆里。

张昕宇、梁红和侣行团队,前无古人的全球首次民间破冰船助力极地科考南极行,也将永载史册。

耗资过亿,侣行夫妇破冰船南极行破冰年鉴

2. 极地甲板运输船polar class heavy

我最喜欢的动物My favorite animal

My favorite animal is a panda . the panda look like a bear and polar bear . I think the panda are very cute and lovely , and is very strong and heavy . they can walk , and they can climb trees . they lives in the china . I like them .

3. 极地甲板运输船多少吨

雪龙号考察船

“雪龙”号考察船是我国最大的极地考察船,也是我国惟一能在极地破冰前行的船只。能以0.5节航速,连续冲破1.2米厚的冰层。船装有可调式螺旋桨,航行时操作灵活,有利于破冰。船体用E级钢板制作,即使在零下40摄氏度的严寒气候条件下,也不会变性。

“雪龙”号总长167.0米、宽22.6米、型深13.5米、满载吃水9.0米、自重11400吨、满载排水量21025吨、最大航速18节、续航力20000海里、主机13200千瓦 *1台, 副机800千瓦*3台、载重量10225吨。“雪龙”号具有先进的导航、定位和自动驾驶系统,有能容纳两架直升飞机的平台、机库和配套设备。

我国在“雪龙”号的水文资料采集室中,安装了可以用来探寻磷虾及其它极区水生动物的鱼探仪;可在航行时测定海水流速、方向的多谱勒海流计;以及用于测量海水温度、盐度、深度的“CTD”等一大批先进的仪器设备。船上设有海洋物理、海洋化学、生物、气象和洁净实验室面积200平方米。另外还新建了大气取样室、数据处理中心、样品间、伸缩吊车等科研设施。

全船共6层,可乘载人员130人。一般考察队员两人一屋,每间10平方米左右,有中央空调,有24小时供应热水的卫生间,冰箱、衣柜、写字台等一应俱全,房间里还有端口可供上网发邮件。

“雪龙”号还设有游泳池、图书馆、健身房、室内篮球场、网吧、卡拉OK、洗衣房、手术室等。游泳池所用的海水都是从洁净的大海里新抽取的,自然没有污染。

4. 极地重载甲板运输船

2020年,人类面临了众多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在超难模式下,中国航天不断创造奇迹,又迎来了厚积薄发的一年,在新型火箭首飞、卫星导航系统、月球与深空探测与商业航天等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

今年是中国航天的超级2020,这些高光时刻值得铭记。

一、嫦娥五号,完美完成中国航天史上最复杂任务

2004年,嫦娥探月工程正式启动,计划通过“绕、落、回”三步走发展战略全方位研究月球。目前已有嫦娥一号、二号、三号、四号、鹊桥号、五号T1试验器等完成任务,完整突破了环绕和着陆两大月球探索使命,实现了人类首次软着陆月球背后和巡视的壮举。

2020年11月24日嫦娥五号发射成功,挑战月球采样返回,时隔44年(1976年苏联月球24号),它将为人类再次带回月球样品。嫦娥五号的任务流程高度复杂,是无人探月的极致,嫦娥五号探测器组合体总重达8.2吨,采用轨道器/返回器/着陆器/上升器联合的方式探测月球,是人类无人探月史上最复杂最重的探测器。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成功返回,最终收获了1731克样本,超过了苏联三次无人采样任务采样总重量(301克)。在经历了11个重大阶段和关键步骤后,中国终于告别了仅有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赠送的1克月球样本的历史,并全面掌握了无人地月往返系列技术。

不仅如此,嫦娥五号实现了中国航天五大首次技术突破:

1.地外天体自动采样封装;

2.地外天体起飞并精准入轨;

3.月球轨道无人交会对接;

4.携带月球样本高速(近11.2千米/秒的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5.建立中国月球样品的存储、分析和研究系统。

二、北斗系统全面建成,精准时空尽在手中

2020年6月23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第55颗卫星搭乘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北斗系统,历时26年研发,经历了三代系统、共计发射了59颗卫星,终于完成全部组网星座发射任务,正式建成!

在理论上,卫星导航系统能无限量为用户提供全球覆盖、全天候、全天时的高精度定位与授时服务,事关国家安全、经济建设和科学研究等重要领域,是任何一个大国必须掌握的核心竞争力。

北斗系统采用三种轨道,重点服务亚太地区

整个北斗建设过程分成了三步走策略,对应北斗一号、二号和三号系统。其中,一号主要为试验系统;二号为区域服务系统;三号为最终定型的全球服务并带有区域增强的系统。

北斗三号系统的30颗卫星包括3颗为GEO(静止地球同步轨道)卫星,3颗为IGSO(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24颗为MEO(中远地球轨道)卫星,是人类现有导航卫星系统中最独特创新的设计,能通过高轨卫星导航和短报文功能重点为亚太地区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三、天问一号,下一站火星!

屈原曾在长诗《天问》中发出了“九天之际,安放安属?”和“日月安属,列星安陈?”的旷世之问,其中“荧惑”(火星)始终是中国古人们最关心的行星之一。历时走入现代,火星不仅是人类研究行星科学和太阳系演化史的核心参照,也是人类未来走向深空的突破目标。

为此,中国航天正式启动了行星探测计划——“天问”。执行第一站任务的就是去往火星的天问一号。2020年7月23日,天问一号搭乘长征五号遥四火箭,从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升空,开启前往火星数亿千米的旅行

它将在这次任务中挑战在火星“绕”(环绕)、“着”(降落软着陆)、“巡”(移动巡视)三大工程目标。组合体携带13项科学仪器,计划对火星进行全方位研究,是近几十年来人类火星探测技术复杂度之最,将打破人类探测火星新纪录。

目前,天问一号已经完成了多次轨道修正、深空机动、星上载荷和仪器测试、太空自拍等复杂操作,预计在2月10日抵达火星附近开始制动,将在2021年农历新年为14亿中国人献上超级新年礼物。

四、高分专项建设收官,观天测地明察秋毫

地球原本仅有一颗天然卫星,进入航天时代后,人类发射了上万颗人造卫星,并通过这些卫星来了解地球的方方面面。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是我国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重大专项之一,主要依靠卫星系统实现全天候、全天时、全球覆盖的对地

2020年12月6日,中国发射高分十四号卫星,从2013年4月26日发射高分一号至今,中国在7年内发射了十四个系列、二十余颗卫星组成高分卫星网络,它们分别分布在地球静止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

历时七年,高分卫星专项系统建设成功收官,它们几乎覆盖了航天领域所有对地观测方式,如可见光、红外、雷达等,为我国长期稳定地获得高分辨率全球遥感信息提供重要保障,战略意义明显。

五、长征五号B火箭,重载力士托起天上宫阙

运载火箭是航天事业的基石,决定了一国航天发展的能力上限,长征五号是我国目前最强大的重型任务运载火箭。它将长征火箭家族近地轨道运力上限从8吨级提到25吨以上,能将东方红五号平台这类大型载荷发射到高轨,能执行大型月球探测和火星探测任务等,是一个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的大型运载火箭平台。

中国最重要的航天工程之一,载人航天,起步于1992年,2021年将迎来最为关键的时刻——全面建造天宫空间站。为此,长征五号要专门定制一个型号,负责实施近地轨道20-25吨级重载任务,这就是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相较于长征五号,它采取一级半的“矮胖紧实”布局,采用更大的整流罩,重点服务于天宫空间站核心舱和实验舱。

2020年5月5日,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首飞,为2021年全面开启天宫空间站建设创造了条件。

六、新载人飞船,突破天宫走入深空

神舟飞船是载人航天工程的功勋飞船,采用三舱式(推进舱、轨道舱和返回舱)构型。中国航天人通过11次任务成功掌握了载人航天的各项核心技术。然而,面对未来“星辰大海”的载人探测梦想,它的不足也愈发明显,例如仅能运送3名航天员、货运能力有限、一次性使用、寿命较短、功能和拓展性有限,极有必要研究下一代载人飞船。

2020年5月5日,新载人飞船试验船随着长征五号B火箭成功首飞。它采用最新的两舱式(推进舱、返回舱)布局,效率更高,技术更先进,容量更大、最多能搭载7名航天员、拥有较强载货能力,在太空中使用寿命更长。

通过模块化和通用化设计,它可以通过更换隔热模块实现多次低成本重复使用。群伞气囊缓冲设计,也使得回收过程舒适性和安全性大幅提升。为适应不同任务需求,新载人飞船试验船设计了大、小两个版本。

飞船整体隔热能力大幅提升,足以适应包括载人登月在内的载人深空探测计划。这些优势远远超过了神舟飞船的核心指标,也使得新载人飞船成为目前世界最先进的新一代载人飞船之一。

七、长征八号火箭,弥补空白期待回收

我国长征火箭家族目前处在从传统的二/三/四系列火箭逐渐更新为五/六/七/八/十一等的过程中,尚存在一些不足,其中之一是在太阳同步轨道和极地轨道的运输能力和性价比较低:一方面,主要负责的长征二/四很难实现中型以上(3吨)载荷发射,长征三号甲系列需要大幅改进(2020年首次通过改型突破了这种轨道)且未来空间有限;另一方面,用重载的长征五/七等发射成本过高,亦需要改型。

而国际同行已经开始布局使用火箭回收等技术进一步降低成本,并且计划占领商业发射市场份额。这两种轨道事关核心的遥感、资源、气象、科研、低轨通信等卫星类型,任务众多业务量大,我国亟需对应火箭弥补这些空白。

2020年12 月 22 日,长征八号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首飞。它主要依托长征七号和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技术,取长补短,采用模块化设计理念,使用更加环保高效的液氧液氢和液氧煤油推进剂组合,定位于中型载荷发射。在运力方面,重点针对这两种轨道实现不低于4.5吨的发射能力。

与此同时,长征八号将在未来逐渐验证火箭可回收技术,并通过高可靠性、通用化、准备周期短、发射频率高等设计,集中于高性价比的商业载荷发射任务,是长征火箭家族图谱的重要支撑力量。

八、长征十一号火箭,海上发射再创辉煌

长征系列火箭主要依托于各类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液氧液氢、液氧煤油等纯液体推进剂,固体推进剂的应用还有待开发。由于储存时间长、准备周期极短,固体推进剂火箭主要在特殊情况时做应急使用。

从发射场的角度,海上发射无火箭残骸落区问题、可移动、可靠近赤道,能最大限度利用地球自转惯性,是各大国都会储备的重要火箭发射技术。

长征十一号会采取先冷发射弹出再点火的方式,从海上平台发射

纯固体推进剂的长征十一号火箭填补了上述空白。乍一看它是个“小不点”,火箭长21米、直径2米、重58吨,运力在0.5-0.7吨级别(太阳同步/低轨轨道),但它的战略意义非常重要。

它的绝活在于能以很低成本执行小型载荷的一箭多星任务,并能够适用于各种陆地固定发射场、移动发射场和海上发射场等环境。2020年,长征十一号在酒泉、西昌、黄海(移动平台)均进行了发射,其中依托海上平台为第二次发射,实现了一箭九星的壮举。目前,长征十一号火箭共计发射十一次,成功了十一次!

九、嫦娥玉兔鹊桥,持续突破探月记录

嫦娥系列月球任务,不仅以非常浪漫的“嫦娥”(轨道器和着陆器)、“玉兔”(巡视器)、“鹊桥”(嫦娥四号中继星)和“广寒宫”(嫦娥三号着陆地)等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字而著名,还以它们不断实现的新纪录而广受国际科研界关注。

其中,嫦娥三号在2013年着陆月球,至今保持一定程度的工作状态。2019年初,嫦娥四号和玉兔二号着陆月球背面,一直正常工作至今,完成了超过25个月球日夜(月球的一天约为地球上的28天)的工作。不仅如此,她们是人类唯一着陆月球背后的着陆器和巡视器。玉兔二号行驶距离超过600米,服务于它们的中继卫星——鹊桥号也一直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最新发射的嫦娥五号任务轨道器,在完成运送返回器和月球样本到地球附近的任务后,又利用剩余推进剂,继续前往距离地球150万千米的日地拉格朗日点。

嫦娥探月工程,取得了人类航天众多新纪录,而这些记录每天都在更新。2020年的嫦娥探月,是人类航天近些年载入史册的亮点之一。

十、商业航天,高歌猛进前途可期

进入21世纪后,商业航天开始崛起,成为60多年人类航天事业高速发展中的一大亮点,以Space X和蓝色起源为代表的新秀甚至成为能搅动整个航天事业的“超级鲶鱼”。中国作为航天大国,也孕育出了一批优秀的商业航天企业。

2020年,依然是中国商业航天不断突破的一年。星际荣耀、蓝箭航天、星河动力、九天微星等企业获得了数亿乃至十余亿人民币的巨额融资,不断突破纪录。

在业务领域,星河动力“谷神星一号”卫星首飞成功,且进入太阳同步轨道,长光卫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星座进展迅速,银河航天5G通信低轨卫星成功测试,天仪研究院等进入民用SAR卫星领域……更多的探索取得新进展。

在发展潜力方面,星际荣耀、蓝箭航天等公司在不断突破液氧甲烷火箭可复用发动机的试车进展,将于2021年首次发射液体推进剂火箭,也将是中国商业航天的重大进展。

总体看来,这是中国航天最好的一年,未来发展前景充满希望。

2020年,有辉煌的成功,也有包括长征七号甲火箭首飞、长三乙火箭、快舟商业火箭发射失利等的不幸。航天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然,正是因为困难重重,我们才要更努力发展航天。

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复追。这是悲喜交加的一年,但喜远大于悲。2021年,天问一号将抵达火星、天宫空间站将全面开建、长征火箭家族将继续扩容(长六甲等)、数型民营火箭和卫星也将有新突破,让我们共同期待中国航天超级2021!

5. 海运甲板船

职位跟其它行业没有什么区别,无非是职员、科长、经理、总裁、董事长、船长、司长、处长、局长、部长等,你的意思是职业有哪些吧?

总体上来看海运业是全程物流里时间最长,货物集中度最大,批量最大的一个环节。以下是本人能想到的,应该很全了:

涉及到了仓储、车队、报关行、理货行、包装行、绑扎公司、集散地、进出口货代、船代、发货人、托运人、收货人、海关、商检、卫检、港监、港务局、航道局、引航站、海警、边防、船东、船舶经纪人、承运人、气象学海洋学机构、船员劳务输出公司、气象导航服务机构、船研所、海图图书(会涉及到海军)、航海仪器制造商、导航卫星制造、银行、保险、船级社、船舶修造厂、海事组织、法院、律师行、仲裁机构、海运院校、轮机部及甲板部海员、管船公司、物料供应商,码头及码头投资商、装卸公司、运输工会、环保组织、渔业组织,并作为海军后备力量。从货物补给方面看还涉及到公路、铁路、内河运输。

由于海运业本身的优势地位越来越弱,竞争将使实现全程物流为大趋势,所以传统的海运业的起点和终点都在向两端的终端用户方向扩张,以降低大量的中间环节所吞噬的消费者承担的成本,管理要求越来越现代化,终极目标应该是从原料采购直到终极消费者,所以涉及面会越来越广,要求人员的综合素质也会越来越高。

回答得那么详细,请多加点分哦,谢谢!

6. 甲板船运输船

滚装船最大特点是货物不是从舱口吊出,而是在船尾、船首或船舷开跳板。

货物通过集装箱或放在滚车底盘或车辆上直接开进开出进行装卸货。将传统的垂直上下装卸作业改为水平滚动作业。一般甲板层较多。

7. 极地全地形运输车

  东风小康风光330没有棕色的。颜色有极地白、雅丽金、极光蓝、水晶银、橄榄绿。  东风小康是东风渝安车辆有限公司旗下品牌。“东风小康”微型车由东风渝安车辆有限公司负责研发、生产、销售、服务。已形成6大系列200多个产品,涵盖微型客车、单/双排货车、厢式运输车、城市多功能车,以及警务、救护、邮政等专用车型。自2005年全球上市以来,以其时尚、美观的“外在”优势和实用、节能的“内在”优势畅销中国各地及全球40多个国家与地区。2007年“东风小康”系列微型汽车通过国际权威机构的全面审核,在国内微型汽车行业中率先获得欧盟国家技术标准认证,标志着“东风小康”汽车的品质达到了国际标准。

8. 中国极地船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燃料油上海分公司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码头,为我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首航供应1500余吨保税低硫轻质船用燃料油,成为其首家船用燃料油供应商,为新一轮南极科考加油助力。

针对本次“雪龙2”号首航供油工作,燃料油上海分公司高度重视,专门成立“雪龙2”号供油小组,并在油品出库、化验、配送、交接等环节,严格执行国际油品标准和供油程序,及时高效、保质保量地完成供油任务。其中在“雪龙2”号交付使用后,今年8月,燃料油上海分公司已为其试航供应1000吨低硫轻质船用燃料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