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汽车网

互联网时代,海水设备如何变得更加智能化?

谢谢邀请~

海水淡化是利用海水淡化生产淡水。它是一种实现水资源利用的开源增量技术。可增加淡水总量,且不受时间、空间、气候的影响。可保障沿海居民饮用水、工业用水等稳定供水。

全球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正在利用海水淡化技术生产淡水。其中,沙特、以色列等中东国家严重缺水,70%的淡水资源需求来自海水淡化;美国、日本、西班牙等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淡水资源,也在不断研发海水淡化技术。截至2017年底,全球已建成或在建海水淡化厂近2万座,总淡化能力约为1.043亿吨/日。世界各国对淡水资源的日益重视,推动了海水淡化市场的快速发展。

全球海水淡化技术有20多种,主要分为蒸馏法和膜法两大类。蒸馏方法包括多效蒸馏法、多级闪蒸法、加压蒸馏法等;膜法包括反渗透法、电渗析法等,此外还有真空冷冻法、溶剂萃取法等技术。在全球市场上,反渗透法约占总产能的65%,多级闪蒸法约占20%。这两种方法是全球海水淡化市场的主流应用技术。

中国在20世纪末就建立了海水淡化示范工程。经过不断发展,截至2015年底,全国已建成海水淡化项目120多个,日产淡水101万吨。我国海水淡化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2016年底,国家宣布到2020年全国海水淡化总规模将达到220万吨/日以上,较2015年底增长114%,推动我国海水淡化产业进入全面发展期。快速发展。

据新思维产业研究中心《2018年海水淡化行业投资前景预测及投资策略建议报告》发布的数据显示,在工业生产中,石化、电力、钢铁、煤炭、造纸、纺织等行业是消耗水资源最多的行业。 2017年,我国工业用水量约为1301亿立方米。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和调整,我国工业用水量逐年下降,但降幅较小。因此,我国主要工业省份用水都比较紧张。

在政策推动下,我国海水淡化市场爆发。天津、河北、浙江等工业大省对水的需求量较大。各省市制定的海水淡化规划目标已汇总为超国家规划。海水淡化项目从国家到地方各级利益高度一致,行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2017年12月,国家发布《海岛海水淡化工程实施方案》推进海岛海水淡化项目建设和改造升级。此举将进一步推动我国海水淡化规模化应用,引导海水利用步入快速健康发展轨道。

新思维产业研究人员表示,目前我国海水淡化成本较高。未来,随着海水淡化技术和设备制造能力的不断提高,成本也将下降,与传统供水市场相比将具有竞争力。 2020年,我国用水总量控制目标为6700亿立方米。随着我国人口不断增加,工业不断发展,生活和工业用水量不断增加,传统供水市场的压力不断加大。受此影响,我国海水淡化市场将持续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