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汽车网

中国造船强国目标(中国造船产业)

1. 中国造船产业

大连造船厂总资产817亿元。

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大船集团)隶属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前身为“中东铁路公司轮船修理工场”和“中东铁路公司造船工场”,始建于1898年6月10日。

2005年12月9日,原大船重工和原新船重工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降本增效,做强做大”的十六字方针进行整合重组,成立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大船集团总资产817亿元,员工8000余人,是国内规模最大、建造产品最齐全、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船舶总装企业之一,也是拥有军工、造船、海洋工程、修船和重工五大产业的综合企业集团。

2019年4月12日,入选由中国科协调宣部主办,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共同承办的“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二批)”。

2. 中国造船产业整体布局

简单概括比亚迪的领域包括五大板块:

1、电子事业群(包括3~9事业部),主要业务为IT终端设备结构研发设计制造,以精密结构件与模具开发、集成电路、摄像头、光学元器件、芯片、LCD、智能手机、GSM/GPS模块等相关产业制造研发和代工为主,很多一线知名品牌的电子设备多为比亚迪制造。

2、电池事业群(1~2),主要业务包括早期镍电池(已经淘汰),磷酸铁锂电池、镍钴锰酸锂电池、电池PACK、太阳能电池模组、太阳能道路照明设备、船舶机组以及储能电站为主,依托车辆船舶的动力电池二次回收布局新能源以及照明领域。

3、乘用车事业群(事业部整合后目前覆盖范围不明),主要业务当然是王朝系列与E系列电动及混动汽车的生产销售,知名车型如秦唐宋三款主力车车型;不过在乘用车领域比亚迪最终的定位应是平台供应商,以E与B系列四大平台成为其他车企的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基础。

4、商用车事业群,量产车包括纯电动以及增程大巴、重卡、特种行业用车等,目前主力车型以大巴车为主,内销和出口均有较大的市场占有率,出口国家地区覆盖五十余个且包括所谓经济发达地区;中重型卡车目前保有量并不高,与陕汽合作是否能出现一些更加使用的混动车目前还在规划研究阶段。

5、轨道交通事业群,车型包括云轨和云巴,科技感十足而且是缓解城市拥堵的理想方式,尤其是后期可能出现载车云轨比较有吸引力;建设周期曾经应为10个月一条线,相比工期很长的地铁对于中小型城市而言要合理一些,而且云轨也已经出口海外。

以上五大事业群再细分出领域的话则很难统计,比如制造电池的金属涉及矿业,汽车制造中涉及的ESP、车机、智能生态开发等类目都可以是独立的领域,所以只需要了解这五大范围即可。而这五大事业群基本围绕第二事业群,因为不论哪一类交通工具最终目的都应为电池的梯次利用,比亚迪的志不在重点车辆的销售,车辆似乎只是跳板,最终应会以新型能源电企业面对大众。

3. 中国造船产业的配套

临港工业

临港工业是欧洲19世纪初就开始的极有生命力的发展形式,他们用临港工业的优势发展城市建设,已形成了格局,其主要做法有:市内将临港工业划分港口,由港口出租、组织招商引进项目,依靠港口运进原材料,在港口加工,再向外出

4. 中国造船产业分析

中国的造船工业是目前距离发达国家差距最小的产业。2009年中国工业化报告指出,我国造船工业目前已经达到了世界最先进水平的60%以上。

我国目前和日韩造船工业主要差距在:

1 产品结构不算非常先进。尽管我国目前也能建造诸如LNG船,FPSO,深海钻井平台等高附加值海洋工业产品,但是数量和比例仍有较大差距。韩国目前垄断了世界70%以上的LNG船订单。

2 关键技术有待突破。比如船用引擎,船用机电设备等等。大型船用引擎我国目前只能在法国,德国授权下生产,一些关键部件(柴油机密封装置,电子控制部件)仍不能自主制造,或者质量远不能和其相比。

3 管理方面。这属于软件上的差距。

不过我国造船工业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相信未来10年将会是我国造船工业的一个腾飞期,大大缩短与日韩等国的差距。

5. 中国造船产业世界份额

一般说现在全球造船业三强,是指中日韩,造船业的全球份额目前中国第一,韩国第二,日本第三,2022年1-6月,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以载重吨计分别占世界总量的45.2%、50.8%和47.8%,按修正总吨计分别占42.0%、47.7%和41.5%,国际市场份额均位居世界第一。

6. 中国造船产业分布

没武汉的话你们只能组装民船。。。

7. 中国造船产业发展现状

世界经济不景气会导致船舶行业一直低迷.船舶行业是世界经贸往来主要交通工具,是一环扣一环的.

8. 中国造船产业有哪些

《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还提出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十大重点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