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汽车网

特斯拉以降价回应中国汽车“团结”

8月14日周一上午8点,中国车企员工刚刚开始上班,特斯拉就推送了正式降价公告。其中,销量最高的Model Y长续航版起售价由31.39万元调整为29.99万元,直接进入30万区间,Model Y高性能版起售价由36.39万元调整为34.99万元。 。

上周,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刚刚在5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仪式上高喊“在一起,我们就是中国汽车”,就引发了关于“中国汽车应该在一起吗?”尚有余热——但本周,特斯拉简单粗暴地推出了1.4万元的降价优惠。 这种直上直下的做法或许也让上周还在想着“一起”的车企老板们更加措手不及。

图片来源:特斯拉官方

作为特斯拉的旗舰产品,Model Y曾经是30万元区间“最具定价权”的车型。以往,Model Y/3每一次降价,也会让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价格降低30万元左右。价格战正进入高潮——而这一次,市场竞争的残酷绝非先礼后攻。

但特斯拉的“定价效应”似乎正在逐渐消退,本次降价对市场的影响也没有以前那么大了。

特斯拉定价效应减弱

早在特斯拉开始降低Model 3价格时,蔚来创始人李斌就曾表示,特斯拉在中国市场不具备定价权。

虽然这句话在当时有些夸张。但说到产品,李斌是对的。无论是功能还是整体体验,特斯拉都不具备全方面领先的能力。

但从产品价格和市场占有率来看,不可否认的是,Model 3和Model Y对于与其定位接近的车型来说,仍然具有较强的辐射能力。

依托中国市场和生产成本,特斯拉在中国打造了全球最便宜的特斯拉,并推动了特斯拉全球交付量和营收规模。

今年以来,特斯拉利用这一成本优势,发起了上半年和下半年席卷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两次价格战。

马斯克在特斯拉Q2财报电话会议中解释称,“如果经济环境恶化,特斯拉也会降价”,这也表明特斯拉将在新一代车型到来之前牺牲利润率来换取市场份额。做法在一段时间内不会改变。从今年1月份推出Model 3降价,到7月份特斯拉发布Q2财报,特斯拉进入了降价周期——市场份额增加——毛利率降低——股价走低——持续降价。

特斯拉发动价格战的动机也很容易理解,因为其市场份额,尤其是在中国汽车市场,已经开始受到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的挑战。

今年上半年,Model 3降价开始后,一方面,价格战一触即发。另一方面,中国汽车品牌在新车型的定位上开始主动重塑竞争力。

国内不少新势力通过城市NGP和免费软件的落地,抢占了实施智能驾驶的先机。他们还一步步提高了定价,相对于 Model Y 拥有碾压性的价格优势,直接抢到了特斯拉的订单。 。

有行业观察人士表示,特斯拉9月份订单下降是Model Y降价的主要原因。

从特斯拉并未对即将改款的Model 3现金库存车进行降价也可以看出,特斯拉不按套路也是因为其市场地位岌岌可危。

更可怕的是,虽然特斯拉的价格战让整个市场陷入水深火热,但中国汽车品牌显然不准备坐以待毙。进入8月份,新能源车企纷纷正式宣布降价,从头开始。从哪吒到姬氪,很多汽车品牌已经从被动参与变成了主动出击。虽然这种深度卷入的竞争方式不应该是打开整个市场的正确方式,但也让特斯拉逐渐进入了被动对抗的状态。 。

中国车企从亏损走向繁荣

燃油车时代的中国汽车没有资格参与残酷的市场竞争。甚至可以说,当时的中国汽车品牌只是亏损,并没有双双繁荣。

从第一辆汽车诞生至今的140年,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实际上只用了70年。 70年来,中国汽车工业立志发展新能源,启动政策推动仅14年。

特斯拉是中国汽车市场的一条鲶鱼。这是政策推动的结果。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重构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特斯拉的降价绞杀让中国新能源车企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思路:中国汽车品牌不应该被特斯拉降价所引领。

然而,作为中国电动汽车的“叙事主角”,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上下注20年。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也从2011年年销量不到1万辆,到2018年首次突破100万辆,再到2022年接近700万辆。这种火爆的市场形势背后是因为还有比亚迪等中国汽车品牌对新能源技术路线的不断投入和实践,加速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市场化进程。

2020年至2022年,比亚迪及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将实现跨越式增长。这其实并非偶然。

中国汽车品牌中,比亚迪“一体式”垂直供应链整合方式引发了插电式混合动力技术与燃油车的市场终极对决,并在各个细分市场建立了强大的影响力。凭借最具性价比的车型,各个级别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展开了充分的竞争。中国新能源汽车已经从依靠补贴争夺入门级市场,到在20万-40万级市场拥有越来越强的渗透能力。这背后是技术卷入的推动。

试想,如果没有比亚迪的蛰伏,在新能源市场的探索上,就不会有很多中国品牌在插电混动路线上相对于合资品牌真正的压倒性优势,也不会有延伸-续航路线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路线。 PK的技术实力,更不用说面对特斯拉国产后中高端纯电动车型的竞争,敢于与特斯拉竞争,甚至是中高端新势力的快速推进终端市场。

如果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没有自己的领头羊,那么基础基础就与燃油车时代无异,中国汽车品牌依然找不到自己的定位。

“在一起”的另一个含义,其实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全球市场上的形象将不再孤立。

利用中国的产业链优势,一场激烈的价格战打响了。特斯拉的降价让中国新能源车企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思路:中国汽车品牌不应该因为特斯拉降价而受阻。鼻子走了。

特斯拉降价应对也意味着中国汽车“齐心协力”仍需面对更强劲的市场挑战。中国汽车“齐心协力”竞争的市场环境不会改变。但竞争的本质是轧辊技术而不是轧辊价格,轧辊市场不是轧辊行业。

今年以来,不少品牌被卷入价格战,不得不降价应对。不过,不少品牌也在采用比亚迪式更深层次的方式,构建自己的供应链体系,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来强化核心。构筑护城河的技术能力。

比亚迪喊出的“一起”,其实并不是回避竞争,但比亚迪多年的探索和目前的市场地位警示中国汽车品牌:在新能源汽车崛起的新时代,中国汽车只能靠不断进化、加速转型,才能真正实现繁荣富强。

泰国比亚迪店外排队抢购的热潮。来源:网络

相比特斯拉给他们带来的造车启示,与中国汽车携手并进才是真正的长远发展共识。

特斯拉针对中国汽车“在一起”的做法而降价,或许是因为中国汽车品牌的发展活力,给其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市场压力。

特斯拉还需要在中国市场进一步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