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汽车网

大众要市场,小鹏要赚钱

近期,中国车企屡屡成为海外车企的“技术供应商”。这很可能成为中国品牌与国外品牌新的发展趋势和合作模式。

吉利与雷诺成立合资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开发、制造和供应混合动力总成和燃油动力总成;奥迪与上汽合作开发新电动车型。此外,有消息称,零跑汽车还将向海外车企输出技术,此前丰田与比亚迪的合作其实也体现了这一点。

品佳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中国车企首次从生产提供者转变为技术定义者。 而这些海外车企在中国市场,都是依靠中国技术来拯救自己。这在全球汽车行业也是罕见的景象。

就在昨天,又达成了合作,这也体现了我们的判断:

7月26日,大众集团宣布与小鹏汽车达成技术框架协议。合作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合作初期计划推出两款针对中国中型车市场的大众品牌电动车型,预计于2026年上市;

大众集团将向小鹏汽车增资约7亿美元,并以每股ADS 15美元的价格收购小鹏汽车约4.99%的股权;

交易完成后,大众集团将获得小鹏汽车董事会观察员席位。

同时,大众集团还强调,奥迪与上汽的合作、大众与小鹏的合作,都是为了推动中国的电动化战略。

合作一出,资本市场给出了最热烈的反响:小鹏汽车股价一度上涨40%,股民们最先拍手叫好。

大多数业内人士也认识到,这是自主品牌的历史性时刻,也标志着中国新能源市场进入了新的整合阶段。

毫无疑问,当中国汽车市场从“以技术换市场”转变为日益普遍的向外资输出技术时,与大众的合作可以看作是小鹏对技术水平的认可。尤其对于一个新势力品牌来说,这比和朋友聊天更有价值。

不过,欢呼过后,我们更愿意专注于需要解答的问题。 “大小合作”新阶段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大众汽车:要赢得中国市场,就得靠中国技术

关于此次合作,我们从大众集团与小鹏汽车发布的官方新闻稿不同角度看到了更多细节。

从大众集团公布的信息来看,与小鹏汽车的合作主体是大众(中国)科技有限公司(VCTC),该公司是大众汽车今年5月新成立的独资公司。年主要用于本地研发。该公司位于安徽合肥,总投资10亿欧元,将于2024年第一季度投产。同样位于安徽的还有大众汽车旗下的大众安徽公司。

他们不是我们传统理解中的南北大众。这是大众汽车技术水平的又一次提升。

大众汽车(中国)技术有限公司项目投资签约仪式

虽然大众与小鹏的合作在朋友圈点燃了热情,但事实上,作为一家传统车企,大众在这方面的投入非常广泛。

比如就在去年10月,大众汽车还宣布旗下软件公司CARIAD与Horizo​​n成立合资公司。大众汽车投资24亿欧元,持有60%股份。该合资公司的目的是开发领先的、高度优化的全栈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和自动驾驶解决方案。

奥迪与上汽的合作,大众与小鹏的合作,大众这些操作的意图已经非常明显了:在中国电动车市场,大众必须有能够快速增加销量的车型,而不是很多,三到四个模型就足够了。它只是需要快速填补中国市场的空白。

除了向小鹏投资7亿美元外,大众汽车目前也将全部投资在中国。与欧洲一年烧掉20亿欧元的CARIAD相比,性价比要高得多。

当然,这背后的原因是:大众汽车也意识到,其电动平台在中国市场不能再依赖技术声誉。因此,在产品层面,大众强调与小鹏的合作。双方计划瞄准中国中型车市场,共同开发大众品牌两款电动车型,并将于2026年进入市场。

安徽大众

小鹏的新闻稿提到了更多细节,强调了他的能力的哪些方面发挥了价值。

小鹏表示,双方将基于各自的核心能力,共同开发两款B级纯电动汽车,以及小鹏G9平台、车联网(智能座舱等)、ADAS(辅助驾驶)等。

小鹏G9

小鹏G9推出时遭遇了市场的一些批评。这似乎是为G9平台相关技术正名的时刻。

然而,更明显的是,大众与小鹏的合作很可能与全球市场无关。大众汽车的目标是进入中国市场,但小鹏不能利用这个机会增加海外市场的曝光度。

其实这并不奇怪。国外智能座舱仍主要基于CarPlay和Android Auto生态。智能驾驶想要走向全球,需要大量的本土化工作。甚至特斯拉 FSD。到目前为止,它还未能进入更多国家。现在谈论进入欧洲还为时过早。这实际上是几个步骤的问题。

奥迪与上汽的合作可以理解为大众汽车在中国电动汽车市场各个细分市场的精细化布局:奥迪和上汽主攻高端,而大众和小鹏则主攻中型车市场。

虽然本轮产品进入市场还需要两三年的时间,但进度比大众自家平台要快得多。

大众第三代电动汽车平台SSP(继MEB和PPE之后)的进度一再推迟。原计划于2025年上市,SSP平台的新车型将于2026年在大众安徽工厂生产。大众目前尚不清楚最终的上市时间。这是不确定的。由于CARIAD开发进度缓慢,SSP平台的推出一度推迟到2029年。不过,在今年6月的大众投资日上,大众集团首席执行官奥博莫表示,他们正在努力在2026年推出SSP平台.

大众集团电动化平台规划时间表

因此,小鹏将与大众合作的两款车型是否会在基于大众平台的SSP平台上开发,目前还不清楚。

目前可以确定的是,大众集团更看重小鹏提供的“本土化”能力——即智能化领域的技术来弥补自身的短板。

然而,大众汽车先后与地平线合资、与小鹏合作。在智能驾驶方面如何分配双方的能力似乎是一个问题。

经过这一轮操作,大众汽车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形成了一系列的产品投放计划,实际上是在力求实现稳步推进和平衡:

一汽方面,PPE平台将在奥迪一汽新能源投产,奥迪持股60%;

SSP平台在大众安徽上线,大众持股75%。目前尚不清楚是否与后续与小鹏的合作有关;

奥迪与上汽将共同开发新车型,具体合作细节尚未确定;

大众汽车与小鹏合作,共同开发大众品牌的两款电动车型,并将其推向新的细分市场。

可见,大众汽车彻底调整了在华战略方向,将“在中国、为中国”与“在中国、用中国”结合起来,用中国技术抢占中国市场。大众汽车必须想办法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分得更大的一块蛋糕。

小鹏的实际利益是巨大的,但未来的利益呢

资本市场的反应其实说明小鹏的回报率确实不小。

股价上涨,注资7亿美元。对于缺钱的新势力来说,简直就是绝境。

毕竟今年上半年,小鹏可以说是新势力中最难熬的一段时间。第二季度毛利率甚至出现负值,主要原因是出货量未达到预期。今年1月至6月,小鹏每月交付量不超过1万台。

眼下,小鹏很期待G6的体量提升,希望一系列新技术能够在接下来的产品中发挥作用。当然,他希望账面上的资金越多越好。今年一季度,小鹏汽车现金储备为340亿元。如果情况不能及时扭转,账面上的钱只够烧3到4年左右。 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0亿元)对于小鹏来说确实非常重要。

所以,这次合作一出来,其实给小鹏在这段惨淡的时期打了一针强心剂。

别忘了,小鹏给出的4.99%股权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如果小鹏卖得好,在技术转化之前公开分享将毫不拖延。

接下来就是“取长补短”的过程。事实上,从现阶段的新能源合资合作可以发现,这种模式有时并不一定能达到强强联合的目的。双方能提供多少研发诚意,是否会对自身市场格局造成损害,都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合作的结果。

过去的比亚迪和戴姆勒的合资企业,以及今天的吉利和百度,都有相似的特点。

那么,如果小鹏不需要钱,小鹏会愿意使用他的(G9平台)核心竞争力吗?还是建立在对其海外市场影响不大的基础上。

在收入和投资方面,小鹏未来可能会从与大众的合作中获得额外的收入,同时也可以稀释小鹏在技术研发和制造方面的成本,为小鹏的未来增添一份“保险”。 ”。

公众想要市场,小鹏想要钱。

合作的成败是决定上述结果的关键。

深耕中国市场的大众可以说是精明的商人,但一向被认为“诚实”的小鹏却不得不掂量一下自己能从中获得多少价值。